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加入
×
每年9月的第四个星期日是世界聋人日,我们有必要关注一个严峻的事实。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10亿多12~35岁的年轻人,正面临不可逆的听力损失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功能本就会自然衰退,加上年轻人热衷的现代生活方式中有很多习惯,会对听力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很多年轻人可能认为这是危言耸听。“我这么年轻,离耳聋还远着呢!”但其实,只要条件成熟,耳聋不挑年龄。想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要从了解内耳毛细胞开始。 内耳里有一种特殊的细胞叫毛细胞,它就像听力的信号转换器,可以识别声音信号,然后传递给神经细胞,再传到大脑,这样我们才能听清各种声音。普通人约有1.5万个内耳毛细胞,出生后细胞会逐渐自然凋亡,且细胞一旦凋亡就无法再生。通常情况下,这些毛细胞能工作到老年,但如果遇到意外,它们就会加速死亡,导致听力下降、损伤甚至失聪。年龄增长、细菌和病毒感染、外伤、肿瘤等因素都可能损伤听力,但对年轻人来说,不正确的行为和习惯会带来额外的噪声和疾病,加速毛细胞死亡,主要包括下面这四种行为。 ×行为一 耳机戴太久,耳朵总在“加班”在听力专科门诊,每天都会有因耳鸣、耳闷来就诊的患者。他们几乎都有长时间戴耳机、耳机音量过大的使用习惯,其中最小的患者才十来岁。 内耳毛细胞是全年无休的“劳模”—它们24小时都在工作。不信你试试,是不是睡着时也能被呼噜声、电话**、雨声吵醒?噪声会让它们“强行加班”,很容易导致“过劳死”,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有人认为,耳机里放的都是音乐,不算噪声。其实,只要音量够大,任何声音都是损伤听力的噪声。尤其在地铁、飞机等嘈杂环境中戴耳机,外界噪声"+耳机音量就是双重伤害。耳机的最大音量通常在85~100分贝,如果开到100分贝,不到15分钟,就可能有毛细胞“**”。 还有人认为,降噪耳机和骨传导耳机不会损伤听力。这两类耳机确实有优势,降噪耳机能隔离环境音,不用开太大音量;骨传导耳机不用塞进耳道,能减少真菌感染风险。但只要声音传到耳朵里,毛细胞就会振动,如果时间长、音量大,一样会损伤听力。 小贴士 戴耳机的安全准则 1.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不超过60分钟,环境音最好低于60分贝。 2.每天耳机的总使用时长不超过4小时。 3.戴耳机时耳道潮湿,容易滋生细菌,不清洁可能引发炎症,所以,要定期清洁耳机。 ×行为二 掏耳屎一时爽,伤耳朵悔断肠掏耳屎这事,几乎人人都做过。很多人不是为了清洁耳道,而是掏出耳屎时觉得爽。在此提醒大家,不管是用棉签、挖耳勺还是手指,掏耳屎都可能给听力健康带来麻烦。 频繁掏耳屎的坏处有很多,可能会破坏外耳道微环境,引发耳道感染、发炎;有戳破鼓膜的风险,直接影响听力。临床上,因掏耳朵导致外耳道损伤、鼓膜穿孔、慢性中耳炎的案例真不少见。 有人觉得,耳屎是废物,清理干净才听得清楚。但其实,耳屎能抵抗细菌和病毒、阻挡灰尘等异物、保护鼓膜。当耳屎积累到一定量时,外耳道的自洁功能会配合说话、吃饭、运动的动作,使其自然排出。一定要掏耳屎,也别自己掏或到街头摊点处理,而要去医院耳鼻喉科处理。 小贴士 遇到这些情况才需要处理耳屎 1.耳屎结成硬块堵满耳道,出现耳闷、听力下降。 2.油耳堵塞耳道,影响听力。 3.外耳道狭窄等发育畸形的孩子,耳屎难以自行排出。 4.有外耳道炎、湿疹、胆脂瘤等耳部慢性疾病。  ×行为三 双手捏鼻擤鼻涕,耳朵受牵连没错,这个再熟悉不过的动作双手同时捏住两侧鼻子,用力擤鼻涕,可能导致听力下降甚至失聪。 耳朵和鼻子之间有个通道叫作咽鼓管。双手捏鼻用力擤鼻涕时,鼻腔压力会急剧升高,无法从鼻孔释放的压力,就会顺着咽鼓管冲进中耳腔。如果鼻涕里有细菌、病毒,还可能引发中耳炎。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擤鼻涕太用力时,会出现耳闷、耳鸣症状。这就是压力传到中耳的信号。过度用力还可能压破鼓膜,既伤听力,又可能引发严重感染。 儿童的咽鼓管比成年人短、宽、直,且抵抗力较弱,加上咽部淋巴组织丰富,容易藏匿细菌和病毒。如果孩子经常这样擤鼻涕,更可能引发急性中耳炎。 小贴士 正确擤鼻涕的方法 1.不要同时捏两侧鼻孔,要先捏一侧,轻轻擤出鼻涕,擦干净后再换另一侧。 2.控制力度,判太用力。 3.擤完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及时洗手,避免感染。 ×行为四 熬夜熬不停,突聋可能找上门每届国际足联世界杯比赛期间,耳鼻喉科都会收治一批熬夜看球引发突聋的患者。是的,长时间熬夜可能导致突聋。 因为熬夜会导致内耳血管痉挛,影响耳蜗中负责听觉的毛细胞、神经细胞和纤维。耳蜗受损,听力就会突然下降。此外,熬夜还会降低免疫力,此时,细菌和病毒更容易入侵耳蜗,诱发突聋。另外,心理压力大,紧张、焦虑等情绪,可能让内耳血管过度收缩痉挛,也会引发突聋。 小贴士 治疗突聋要抢“黄金时间” 得了突聋,少数人可自行恢复,但千万别赌概率。突聋治疗的黄金期是发病后3~5天,越早开始治疗,恢复概率越高,越往后效果越差,甚至可能导致永久性耳聋。所以,不管什么原因引发突聋,患者都要立刻就医。 简单自测你的听力有没有“亮红灯” 以下情况可能提示听力下降风险:听不清门**、电话**,或女性、小孩的说话声;在餐厅、商场等嘈杂场所,交谈时感到困难;总觉得别人说话“含糊不清”;常说“你再说一遍”,或频繁答非所问;看电视、玩手机时,音量调得特别大;打电话时,难以听清对方讲话;经常听不到别人在背后叫自己;开会讨论时,跟不上他人发言。 来源:大众健康 2025年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