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加入
×
“大夫,我怕疼,给我用最贵的机器!”在放疗科门诊,医生时常听到患者说出类似的诉求。放射治疗简称为放疗,是肿瘤治疗的三大核心手段之一,约70%的癌症患者在治疗的不同阶段需要使用它。然而,与现代放疗技术迅猛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众对其认知仍存在诸多误区,甚至因此延误治疗或徒增恐惧。这些误解从何而来?真相究竟如何? 误区一"放疗必然导致脱发现代放疗是高度精准且数字化的局部治疗手段,射线只作用在肿瘤所在区域。因此,只有射线照射颅脑部肿瘤(如脑胶质瘤、脑转移瘤)的情况下,才可能引起患者照射区域内的毛发掉落。而且,这种脱发通常是可逆的,治疗结束2~3个月后,头发会逐渐再生。对胸部、腹部、盆腔或四肢等部位的肿瘤进行放疗,根本不会导致脱发。 误区二 放疗严重损伤正常细胞很多人认为放疗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治疗方式。这一说法在20多年前不无道理。当时,由于技术限制,射线不会识别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常用的高能X射线对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杀伤力是一样的,所以,难免会对正常细胞产生较大损伤。例如,当时的鼻咽癌放疗患者会口干,食管癌放疗患者可能继发放射性肺炎。 现代精准放疗技术已今非昔比。在CT等先进影像技术的引导下,结合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和智能剂量算法精确分配剂量,放疗已经能够实现“指哪儿打哪儿”;将高剂量射线精准聚焦于肿瘤,同时避开并保护周围的正常器官,将其受到的照射剂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患者通常没有任何感觉即已完成治疗。 误区三 放化疗联合治疗扛不住放疗是针对局部肿瘤病灶的治疗,而化疗则作用于全身。化疗对全身细胞进行无差别打击,但有些地方“坏分子”聚集较多,就需要放疗或手术“上阵”,集中力量精准歼灭。比如,患者得了肺癌,肺部有个肿块,化疗药物通过血液系统输送到全身来攻击癌细胞,而放疗则对肺部肿块进行精准打击,这样治疗效果才会更好。 放化疗联合治疗常常能发挥协同增效作用,虽然同步治疗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毒副作用,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全程密切监测、及时处理,确保安全、可控。 误区四 越贵的机器效果越好放疗技术确实要依赖设备。比如,开展立体定向放疗技术,就要求加速器的机械精度高,要有清晰的图像引导系统。又比如,对于颅脑部脑干附近的小体积肿瘤,就要采用射波刀治疗。但是,并非所有肿瘤患者都需要最尖端的设备。技术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分期等因素。食管癌、妇科肿瘤、四肢部位的肿瘤等,以及早期肿瘤患者,通常不需要追求使用昂贵的机器。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推荐合适的放疗技术,如适形放疗(CRT)、调强放疗(IMRT)、容积调强放疗(VMAT)、立体定向放疗(SRT)、质子治疗、后装治疗等。患者不必盲目追求“名刀”,也并非越贵的机器治疗效果越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误区五 放疗过程会造成疼痛放疗利用医用加速器发射高能射线(如X射线)来消灭癌细胞,属于无创、无痛治疗。放疗和手术同属局部治疗手段,但放疗的优势在于能“隔山打牛”,在不损伤皮肤和肌肉的前提下,深入体内精准打击肿瘤。患者只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躺在治疗床上即可。整个治疗过程也不需要麻醉,只有医用加速器发出无形射线作用于肿瘤。 误区六 放疗后身体会带有辐射放疗使用的射线主要是高能X射线,其杀死癌细胞的原理就是射线与细胞产生相互作用。高能射线的能量被人体组织吸收后,大部分就被消耗了,还有一小部分射线会穿出人体,消失在加速器机房厚厚的混凝土墙内,不会在人体内停留。患者离开治疗机房后,就和射线脱离了,身上不会再带有任何辐射,也不会影响身边人的健康。 误区七 只有晚期患者才能选择放疗放疗在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且应用时机多样。约70%的肿瘤患者在不同阶段可能受益于放疗。它不仅是早期肿瘤根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中晚期肿瘤综合治疗的关键环节。放疗常与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式联合使用,如术前新辅助放疗、术后辅助放疗、同步放化疗等。即使是针对某些外科手术困难的晚期局部肿瘤,放疗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误区八"肿瘤转移后不能放疗了现代精准放疗对正常组织损伤小,这让它在转移性肿瘤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数量有限、体积较小的转移病灶,如脑转移、骨转移、寡转移灶等,放疗可以实现精准狙击,逐个清除,帮助患者有效控制病情、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很多转移性肿瘤因此变成可控的慢性病。此外,姑息性放疗还能有效缓解晚期肿瘤患者的疼痛、出血、压迫等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 误区九 所有肿瘤都能用放疗来治70%左右的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的不同阶段,都需要接受放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但这并不意味着放疗是万能的,确实有一部分肿瘤或情况不适合放疗,如广泛弥漫的腹腔转移灶。所以,治疗方案的选择应基于多学科专家团队的会诊讨论,结合肿瘤类型、分期、患者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来源:大众健康 2025年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