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加入
×
脑血管是大脑里的“生命线”,一旦发生病变,可能直接威胁生命或导致严重残疾。及时了解脑血管健康状况、积极防治脑血管病,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威胁健康的“头等大事” 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病变,包括血管腔闭塞或狭窄、血管破裂、血管畸形、血管壁损伤或通透性发生改变等导致的脑组织缺血或出血,进而引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被统称为脑卒中或中风。脑血管病可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个主要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最为常见,主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短暂性脑血流供应障碍引起感觉障碍、偏瘫、失语等一系列症状,但症状可在2~24小时消失,不留后遗症。该病常是脑梗死的预警信号,病因包括动脉硬化狭窄引起的血液动力不足,不稳定动脉硬化斑块、血液高凝状态等引起的微栓子,血压突然变化、短暂性心律失常等引起的脑灌注不足等。 脑梗死就是血栓或栓塞导致脑血流中断,造成相应供血区域缺血而引起感觉障碍、偏瘫、失语,以及高级脑功能障碍如认知、记忆、情感障碍等的一类疾病。 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出血是由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导致的,常见于高血压患者。该病最常见的病因为高血压导致的粟粒样动脉瘤破裂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因为位于蛛网膜下腔的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剧烈头痛,伴随恶心、呕吐或者神经功能缺损等症状的一类疾病,多由脑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引起。这类疾病非常凶险,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患者治疗费用高、康复周期长,生活质量及经济状况受到严重影响。 这些人群易患脑血管病以下人群患脑血管病的风险显著增加,需要重点预防。 中老年人中老年人的血管老化加速,其中,60岁以上人群风险最高。 慢性疾病患者 主要指“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高血压若长期得不到控制,会损伤血管壁,从而增加动脉硬化及破裂的发生风险。血脂异常促进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严重者可堵塞血管或者出现栓子脱落。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除了“三高”,高尿酸和高同型半胱氨酸也是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 主要包括吸烟、酗酒者及肥胖人群。尼古丁可损伤血管,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波动,诱发血管痉挛。体质量指数(BMI)≥28的肥胖人群,患脑血管病的风险显著增加。此外,久坐不动者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 出现这些症状要重视出现以下症状,常提示可能发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要立即就医。 1.突发性头痛。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可能为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2.运动功能障碍。一侧面部瘫痪,同侧或者对侧肢体无力或瘫痪(尤其突发单侧肢体无力),步态不稳、平衡障碍(如“醉酒步态”)及感觉障碍。 3.语言障碍。包括言语说不清、听不明白,或者所答非所问、言语错乱。 4.视觉异常。单眼或双眼视力模糊、黑朦,甚至瞳孔变化。 5.意识障碍。嗜睡、昏迷,或伴有心跳、呼吸节律变化,提示大面积脑梗死或脑疝。 6.其他症状。眩晕、复视、共济失调等。 脑血管健康状况早知道减轻脑血管病对健康的危害,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以下是常用的检查方法。 影像学检查 1.头部CT为急性期首选,可快速识别脑出血或大面积脑梗死 2.磁共振成像(MRI)可鉴别出超急性期(<6小时)的脑梗死 3.核磁血管成像(MRA)可以无创评估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 4.CT血管造影(CTA)通过注射对比剂显示血管形态,诊断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准确率高。 血管超声检查 1.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能评估颅内血流速度及侧支循环情况,结合微气泡等可以检测微栓子。 2.颈动脉超声能检测颈动脉斑块、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状态 介入性检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被认为是脑血管检查的“金标准”,可动态实时显示脑血管病变,也可以是介入治疗的一部分,实时指导手术,如支架置入、动脉瘤栓塞等。 养护脑血管有方法养护脑血管的核心策略是,控制危险因素+ 健康生活方式+ 定期筛查。 控制危险因素主要是指慢性疾病管理,包括控制血压,目标值<140/90毫米汞柱;稳住血糖,空腹血糖<7.0毫摩/升,糖化血红蛋白<7% ;调好血脂,服用他汀类药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1.8毫摩/升)。 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 饮食要做到“三低一高”,即低盐(<5克/日)、低脂、低糖、高纤维。2.每周进行超过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结合抗阻训练。3. 戒烟限酒,戒烟可使中风的发生风险降低50%,酒精摄入量<25克/日(男性)。 40岁以上人群,每年要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高危人群每1~2年进行颈动脉超声、TCD或MRA检查。 特别提示突发中风症状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不要自行服药,尤其是阿司匹林,以免加重脑出血;要争分夺秒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就诊。 来源:大众健康 2025年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