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加入
×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当我们发现身边亲人开始反复询问同一个问题、忘记刚说过的话,或是在熟悉的街道迷路时,心头往往会涌起一丝不安——这会不会是“痴呆”的信号?在中医千年智慧宝库中,早有一套“防、调、养”相结合的应对之法。 中医眼中的“痴呆”是脑神失养在中医典籍里,大家口中所说的“痴呆”被归为“健忘”“呆病”“善忘”等范畴。《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中医认为,所谓“痴呆”的发生与三个关键因素密切相关。 1.肾精亏虚。肾主骨生髓,髓聚为脑。随着年龄的增长,肾精渐衰,如同干涸的溪流无法滋养土地,大脑失于濡养,便会出现记忆减退、反应迟钝。 2.痰浊蒙窍。脾主运化,若饮食不节、思虑过度,脾失健运则生痰湿,痰湿上蒙清窍,就像云雾笼罩晴空,可导致神识不清、思维混乱。 3.气血瘀滞。心主血脉,肝主疏泄。情绪抑郁、气滞血瘀,或是气虚推动无力,都会导致脑络不通,气血无法上达头目,大脑“缺氧缺血”,自然难展清明。 简单来说,这就像一场身体内部的失衡危机——肾精不足是“土壤贫瘠”,痰浊血瘀则是“河道堵塞”,最终让大脑这座“宫殿”逐渐荒芜。 “养脑”到“护心”的调养组合拳1.饮食调理:吃对“护脑三宝”,健脾补肾化湿 中医讲究“食疗为先”,通过饮食调养身体,既能预防“痴呆”,也能辅助改善健忘症状。以下推荐3类黄金食材。 第一类:补肾填髓。 黑芝麻核桃糊:取黑芝麻15克、核桃10克、小米50克,打糊食用,适合肾精不足、记忆力差的人群。 黑豆排骨汤:取黑豆100克、排骨200克、生姜3片,煲汤时加少许陈皮理气化痰,脾肾双补,尤其适合中老年人秋冬进补。 第二类:健脾化痰。 茯苓山药粥:取茯苓20克、山药3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可改善脾虚痰湿引起的头晕、乏力、舌苔厚腻。 陈皮炒白扁豆:取陈皮5克(泡软切丝)、白扁豆50克(提前泡发),少油清炒,理气化痰,调和脾胃,适合食欲差、痰多的人群。 第三类:活血化瘀。 丹参三七茶:取丹参10克、三七5克,研末后用温水冲服,或煮水代茶饮用(气血虚弱者加1~2颗红枣),适合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注意的是,经期女性及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番茄胡萝卜炒牛肉:取番茄、胡萝卜各1个,牛肉100克切丁,少油翻炒,在补充蛋白质的同时活血通络,口感软烂易吸收。 饮食禁忌:少吃肥甘厚味、过咸或过甜食物,戒烟限酒。 2.经络调理:按揉“护脑穴位”,打通气血通道。 中医认为“经络通,百病消”,通过**穴位,可疏通脑络,调节脏腑功能。下面推荐3个“黄金穴位”,每天按揉5~10分钟,简单易操作。 百会穴——头顶“安神阀” 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处。 手法:拇指按压或掌心顺时针摩揉,感觉微微发热即可。 作用:升阳举陷,醒脑开窍,改善头晕、健忘、注意力不集中。 四神聪——大脑“清明环” 位置: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约1.5厘米),共4个穴位。 手法:用一手四指同时按揉4个穴位,力度适中,以有酸胀感为佳。 作用:安神益智改善记忆力,尤其适合用脑过度、失眠多梦的人群 太溪穴——肾经“源头水” 位置:内踝后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手法:拇指深按,配合呼吸(吸气时按,呼气时松),每次30秒,左右交替。 作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缓解肾精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软、耳鸣健忘。 此外,每天坚持梳头(从前往后梳100次),可**头部督脉、膀胱经、胆经,促进头部血液循环,相当于给大脑做个**操。 3.情志调摄:“心脑同养”,远离气滞血瘀。 中医强调“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情绪失调如长期抑郁、焦虑、愤怒等,会“气滞则血瘀,气郁则生痰”,加速大脑衰老。所以,防治“痴呆”,需要从“调心”开始。 一是少思虑,防“心脾两虚”。过度用脑、操心琐事易伤脾,容易导致气血生化不足,大脑失养。建议每天留出20分钟“空白时间”,什么都不想,闭目养神,或听舒缓的古琴乐曲、轻音乐,平和的音乐可调和脏腑。 二是多社交,破“孤独痰结”。一个人独处时间过长,易生孤独、抑郁情绪,中医称其为“痰气互结”。鼓励参与社区活动、下棋、跳广场舞,或饲养宠物、种植花草,让生活有盼头,气血才能顺畅流动。 三是学忘忧,解“肝郁气滞”。遇到烦心事,可通过写日记、散步、打太极拳等方式疏泄情绪。尤其推荐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疏肝利胆式”,通过肢体舒展带动气机运行,让心情放松。 4.运动养生:“动则生阳”,激活大脑活力。 中医认为“久坐伤肉,久卧伤气”,适度运动可促进气血循环,让大脑供氧充分。下面推荐3种“轻运动”,大家不妨一试。 散步+“舌功”:每天散步30分钟,行走时用舌尖轻抵上颚(中医“搭鹊桥”,可促进唾液分泌,唾液中含“肾精”,吞咽后能补肾),同时默念“呼气排浊,吸气纳清”,身心同调。 手指操:活动手指可**大脑皮层,推荐“五指对捏”(拇指依次与其余四指对捏,每天10遍)和“握固功”(拇指抵无名指根部,其余四指握拳,中医认为可固护肾气)。 太极拳或八段锦:动作缓慢柔和,强调“气沉丹田”,既能疏通经络,又能调节情绪,尤其适合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的人群;研究表明,长期练习可改善认知功能。 大脑的“青春”,藏在生活细节里。从中医的视角看,“痴呆”不是突然降临的灾难,而是身体内部长期失衡的累积结果。无论是预防还是调理,核心都在于“顺应自然、调和阴阳”。 来源:大众健康 2025年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