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加入
×
地铁里、餐桌上、卧室中,低头刷手机的身影随处可见。这种已被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是否会让人变笨呢?当我们调侃“手机成瘾”时,究竟是夸张的玩笑话,还是需要引起警惕? “手机成瘾”算不算病很多人都有连续几小时刷手机的经历,但这并不等于医学上的成瘾。目前,医学上并没有单独的手机成瘾诊断,与之高度相关的是游戏障碍和网络使用障碍。  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中,已将游戏障碍列为成瘾行为所致障碍,并提出了“其他特定成瘾行为所致障碍”这一诊断。其临床症状特征与其他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的必要特征基本一致,包括控制力受损,使用手机行为处于生活中的优先地位,即便已经影响家庭、学业、工作或健康,仍持续该行为。简单来说,当使用手机已经失控并处于生活首位,且对生活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时,就可能达到了成瘾的临床标准。 这一诊断与偶尔长时间使用手机的本质区别,在于“失控性”和“负面影响的持续性”。比如,学生在假期连续玩了3天手机,开学后依然能正常学习,就是正常现象。但如果明知第二天要考试,却仍刷手机到凌晨,导致成绩一落千丈还反复发生,就可能是成瘾了。 为何会让人欲罢不能刷手机的魔力,在于它精准抓住了大脑的奖赏机制。点赞、评论、升级、新消息提示音……这些即时反馈与奖励都在瞬间激活大脑的多巴胺系统,带来强烈的愉悦感,驱使我们不断重复再次触发它的行为。刷短视频、抽卡游戏、社交媒体信息流……下一个内容永远未知且充满可能。这种不可预测的惊喜,也让人停不下来。 面对压力、焦虑或无聊时,手机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避风港。沉浸在虚拟世界中,能暂时忘记烦恼,带来放松和舒适感。这种可以逃避现实的舒适区,也令人着迷。 刷手机时,大脑是在偷懒吗?是的,大脑处于一种低投入、高接收状态。视觉、听觉被快速变换,高强度的内容持续轰炸。负责走神和做白日梦的区域过度活跃,而需要主动专注和深度思考的前额叶皮层活动相对减弱。注意力在极短时间内被不同**反复吸引和切换,难以维持稳定的焦点。久而久之,大脑会习惯这种高频切换,难以维持对单一任务的长时间专注。 门诊中,常有家长说,孩子在长期刷手机后,写作业时每隔几分钟就想拿手机,连一篇课文都读不完。 记忆力会受到影响吗碎片化信息会严重影响专注力,而注意力是记忆形成的门户。信息没有经过充分注意,就难以有效进入记忆系统。刷手机时,大脑忙于处理大量即时、浅层信息,海马体(负责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关键区域)缺乏深度加工的机会。信息如过眼云烟,难以形成稳固记忆。 长时间刷手机常在睡前发生,人不知不觉就进入熬夜状态。此时,屏幕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干扰睡眠质量和时长。而睡眠尤其深度睡眠是记忆巩固的关键,睡眠不足会损害海马体的功能。 过度使用手机还可能引发焦虑、社交回避等问题,导致慢性压力。长期高水平的压力激素皮质醇对海马体有神经毒性作用,可能导致该区域体积减小,从而影响记忆力。 长期低头看手机,除了导致颈椎酸痛,还会悄悄影响大脑供血。正常情况下,颈椎的生理曲度能保证椎动脉顺畅供血给大脑,但低头时颈椎曲度变直,就像给血管“踩了刹车”。大脑供氧不足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对于有脑血管基础疾病的人来说,这种血流变化可能诱发短暂性脑缺血。 青少年的大脑更敏感青少年时期是大脑神经网络塑造和发展的关键期,大脑奖赏系统已发育成熟,对多巴胺的**反应强烈。而负责自控、决策、预见后果的前额叶皮层仍在“施工中”,抑制冲动和延迟满足的能力相对薄弱。这些使得他们对“手机成瘾”更加敏感。 值得警惕的是,过度使用屏幕可能与青少年大脑皮层变薄,以及白质发育异常有关,可能严重影响专注力、记忆力、执行功能,阻碍学业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显著增加焦虑、抑郁、身体意象问题、网络欺凌受害的发生风险,甚至可能增加自伤**意念。过度依赖线上交流,还会导致青少年面对面解读表情、肢体语言、共情和解决现实冲突的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 面对成瘾倾向,如何自救如果察觉自己和家人有“手机成瘾”倾向,可以尝试做些改变,从调整手机使用习惯入手。 环境调整 睡前将手机放在卧室外,用传统闹钟代替手机闹钟。吃饭时将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创造“无手机空间”。 时间管理 使用手机系统的“屏幕使用时间”功能,给各类应用软件设置每日使用限额。设定专注时段(如20~45分钟)不看手机,然后用短暂休息(5~10分钟)查看和处理手机信息,逐渐延长专注时段。 寻找替代活动 刻意安排需要动手动脑、远离屏幕的活动,如运动、阅读纸质书、烹饪、园艺、绘画、乐器、与家人面对面聚会、参与志愿服务等。发掘并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填补原本刷手机的时间。 寻求社会支持 和家人、朋友坦诚沟通,请他们监督提醒。可以共同约定“无手机时间”或加入线下兴趣小组、运动社群。 专业诊断和治疗 当“手机成瘾”已经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时,请前往医院成瘾医学科或精神科就诊。医生可能会采用心理治疗或神经调控治疗,必要时结合药物来缓解焦虑、抑郁等问题。 手机是工具还是枷锁,取决于我们如何驾驭。大脑具有强大的可塑性,即使已经出现一些不良影响,通过科学干预也能逐步恢复。就像培养运动习惯需要耐心一样,建立健康的手机使用模式,也需要时间和方法。让我们学会做手机的主人,在数字时代守护好健康。 来源:大众健康 2025年9期
|